过去十年,「城乡结合部」打败了市中心
超大城市最具成长性的地段是哪里?
一份权威报告给出了答案:城乡结合部。
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日前发布《2021年广州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》,其中有一组关于城市圈层划分的数据,挺有意思。
《报告》把广州的7434平方公里分为三个圈层:
根据《报告》,广州三大圈层的图示如下👇
观察过去10年人口与就业岗位的变化,可以发现:发展最快的不是最核心的第一层圈,也不是外围的第三圈层,而是“高不成低不就”的第二圈层。
过去十年,广州第一圈层(核心区220平方公里)的人口、就业岗位增幅分别为 11%、27%。
环城高速以内的核心区,是广州人口密度最大、房价最高的最卷之区,但过去十年,这个区域的人口与就业岗位仍在增长,而且就业岗位的增速远高于人口的增速。
不过,第一圈层的人口与就业增速,在三大圈层中最低。
第二圈层(中心城区扣除核心区的夹心地带)主要承接第一圈层人口、就业 转移,人口、就业岗位增幅分别达到 101%、68%,增幅、增量均为三大圈层之首。
第二圈层实际上就是靠近核心区但又不算郊区的那些过渡型区域,其实就是传统意义上的“城乡结合部”,比如天河智慧城、老黄埔、番禺万博、国际创新城、科学城、白云新城。
从人口与就业岗位增长的情况来看,“城乡结合部”不仅不是一个贬义词,反而成为广州三大圈层中的最靓的仔。
第三圈层(外围区)人口、岗位增幅均为52%,增速次于第二圈层,但高于第一圈层。
最近几年来,第三圈层也是亮点多多,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郊区,冒出南沙新区、中新广州知识城、东部枢纽新城(新塘TOD)等高质量的郊区新城。
需要注意的是,《报告》统计的对象是“就业岗位”的变化,对买房人来说,这要比GDP变化更有参考价值。
总的来看,过去十年,三大圈层的人口、就业都在增长,大家都有获得感,但第二圈层的增速遥遥领先。
要说,第二圈层有啥好啊?既没有核心区的身份感,但房价可不低,也缺少第三圈层的轻松闲适感,还挺卷,属于典型的“高不成低不就”区域,但赢家为啥是它呢?
关于第二圈层,我之前用过一个词叫“腰部区域”,大家可以看看这篇文章:《大城市的创新,为什么普遍出现在「腰部」?》。
在这篇文章中,我们认为,第二圈层的创新属性很强,大城市的很多创新聚落都位于第二圈层这个“城乡结合部”。
比如硅谷,这个都市圈的大城市无疑是旧金山,但硅谷的大科技公司,几乎没有一个是从旧金山市区冒出来的,绝大部分都位于距离旧金山市区20到50公里的中小城镇上,也就是所谓的“城乡结合部”。
延伸阅读: